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提出骨质疏松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2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1.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骨丢失中骨重建处于负平衡,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图9-3)。而肾移植术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达90%以上,肾移植术后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风险较正常人升高至少4倍,女性受者更高。导致肾移植术后骨质疏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肾移植前患者常因肾性疾病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代谢障碍、酸中毒以及血液透析时铝中毒造成的骨骼病理改变。另一方面肾移植后由于大量糖皮质激素及CsA和FK506的应用,以及移植后运动量减少引起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
2. 临床表现 移植后骨质疏松临床表现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活动及负重时加剧,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严重时还会引起骨折。也有的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许多人甚至轻微外伤后到医院拍摄X线片时才发现已经患有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表现如图9-4、图9-5和图9-6所示。
图9-3 年龄与骨质丢失
图9-4 正常骨质腰椎
图9-5 骨质疏松腰椎
图9-6 严重骨质疏松腰椎
3.诊断 根据WHO推荐的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的诊断标准为,T 值-1~-2.5为骨量低下,-2.5以下为骨质疏松。应用X线片可以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但此时骨量的丢失已经超过了30%。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有助于判断骨转换类型、骨丢失速率等。
4.治疗
(1)钙剂钙摄入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800mg,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1000mg,摄入不足应给予钙补充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应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2)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应用包括1,25双羟维生素D,(骨化三醇)和1α羟基维生素D(c-骨化醇)。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固醇类衍生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在皮下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普通维生素D经肝脏、肾羟化酶羟化成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1,25-双羟维生素D。1α羟基维生素D,需经过25-羟化酶羟化为1,25-双羟维生素D、后才具有活性效应。维生素D主要是调节人体内的钙、磷代谢,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骼生长。它不仅能促进肠道对饮食中钙的吸收,同时促进钙在骨骼中沉积及骨骼有机质形成,可显著提高骨骼的质量和强度,还可以直接抑制甲状旁腺增生,减少PTH的合成与分泌,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从而抑制骨吸收,减少骨质丢失。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的药物联合应用。
(3)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阻止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降钙素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明显缓解骨痛。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降钙素有人工合成的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使用降钙素期间应每日补充600~1200mg的钙剂,如伴有维生素D缺乏,还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
(4)二磷酸盐二磷酸盐能选择性地与骨的高运转区结合,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降低破骨细胞的数量对抗骨质吸收。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在肾移植后的早期阶段应用长效二磷酸盐的静脉制剂。但二磷酸盐不适合用于肾肌酐清除率<35ml/min的患者。
(5)雌激素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但要在医生指导下明确适应证及定期进行安全性监测。
(6)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特点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在骨骼上与潍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类雌激素的活性,抑制骨吸收,而在乳腺和子宫则表现为抗雌激素的活性,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
(7)锶盐锶盐是新一代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
(8)维生素K可以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作用,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缓解骨痛,提高骨量,预防骨折发生。
5. 建议
(1)保持正常体重以维持骨量。
(2)饮食方面建议进食高钙及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盐摄入量,以免更多的钙质随着钠在尿液中被排出。
(3)坚持户外活动,保证每日15~30min的日照。
(4)进行适当锻炼以保持肌肉强壮。并且进行负重锻炼以增强骨质,例如,步行、适当提重物、跳舞、低撞击、有氧健身操,举重等。但应避免易造成骨骼伤害的剧烈活动,以免发生骨折。
(5)戒烟,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和酒精。
(6)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及雌激素、睾酮等性激素水平,1,25(OH),维生素D、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查。
(7)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或者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