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出现的皮肤和黏膜并发症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有关,但是一个重要的导致病损的因素是暴露于阳光下以及合并病毒感染。较常见的皮肤病变包括皮肤恶性病变、药物性皮损、感染性皮肤肌病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皮损,详述如下。
1.皮肤癌 肾移植受者皮肤癌的发生率在我国发生率较低,常见的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包括Kaposi肉瘤、光化性角化病、Bowen病、大角化棘皮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生殖器癌和黑色素瘤。其发生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有关。为了减少肾移植受者皮肤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建议患者预防紫外线照射,如应用阳光防护伞及防晒霜等,定期进行皮肤自我检查及规律的皮肤病学评价。
2. 痤疮和紫癜 痤疮和紫癜为应用激素所诱发的库兴症样表现,有剂量依赖性。痤疮好发于脸颊、前额、颏部和胸部。痤疮可进一步转化为结节样囊肿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维A 酸乳膏和盐酸环丙沙星凝胶为主,严重时口服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异维A酸等必要时将激素减量。紫癜为自发性的或轻微外伤后出现,常见于手、前臂和腿部的伸侧皮肤。腹部、大腿及臀部可及紫纹,皮肤可变薄、萎缩,易于损伤。
3、多毛症 许多肾移植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受到多毛症的困扰。这与应用CsA及类固醇激素有一定的关系。皮肤是CsA的主要积聚部位,皮肤黏膜对CsA产生反应,引起毛发增多激素可通过雄激素样作用刺激毛囊皮脂腺而发生多毛症。多毛症是指汗毛密度增加变长变多,超过正常生理范围,一般表现为面部、阴部、腋下、腹、背及四肢体毛明显增多增长增粗而黑。较浓密的粗毛出现前可有毛囊角化。严重的毛发增多症常见于肤色深的人群,某些人群有好发的遗传倾向。减量CsA及激素的用量或换用其他免疫抑制药,多毛现象会改善或消退。非那雄胺可通过抑制α还原酶控制该并发症。治疗方法还包括毛囊电蚀、激光光子脱毛疗法、抗角化治疗或将CsA更换为FK506抗排斥治疗。
4. 病毒感染 常见乳头瘤空泡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乳头瘤空泡病毒常引起扁平疣、寻常疣、多发掌跖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肾移植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表现为口咽部、生殖器及肛门周围有群集的水疱或难愈性溃疡的皮肤黏膜损害,也可累及其他任何部位。带状疱疹常见以沿躯体单侧神经走行分布的簇集水疱,也可表现为水痘或沿多支神经走行分布的疱疹。乳头瘤空泡病毒感染以局部液氮冷冻、激光治疗为主常用的系统治疗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严重疱疹病毒感染以系统治疗为主。
5. 皮肤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发生率占移植受者皮肤黏膜感染的50%左右。真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多见。肾移植后早期由于免疫抑制剂用量大,口腔或受损伤的皮肤表面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白斑或假膜形成,可累及食管及整个消化系统。由葡萄串样孢子即马色菌引起的皮肤花斑癣是常见的,可波及大面积躯干或肢体的皱褶部位,引起多发的或广泛性的鳞状斑块,这些斑块有的色素沉着,有的色素退化(图9-7)还可引起肩部、胸部、上背部、前臂等部位丘疹、小脓疱等毛囊炎样改变(图9-8)。发生于平滑皮肤的体癣和股癣,体癣多生于暴露部位或躯干,股癣多位于双侧腹股沟、臀部、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环状红斑,表面有鳞屑,周边重,中心轻,伴瘙痒,部分患者有足癣或指(趾)甲癣(图9-9)。皮肤真菌感染可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应用咪唑类或环吡酮类软膏、霜剂等。一般抗真菌外用制剂均适用,早、晚各外用1次,疗程2~4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环吡酮类主要有环吡酮胺软膏。由于抗真菌药物影响CsA及FK506药物的代谢,因此针对皮肤真菌感染首选局部抗真菌用药。严重系统真菌感染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